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9
0
佛心分享-讓我升級的那些書

【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】私心大分享系列 第 19

【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】Day19 (診斷篇)我們為何總是治標不治本?洞悉阻礙你深入思考的九個陷阱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915/20124462BBswP5YvrZ.png

(診斷篇)我們為何總是治標不治本?洞悉阻礙你深入思考的九個陷阱

那個永遠在「提醒」的 PR

身為一個軟體工程師,我想你對這個場景肯定不陌生:你信心滿滿地提交了一個 Pull Request (PR),然後......就沒有然後了。

時間一天天過去,你的 PR 就像被遺忘在數位世界的孤島。

於是,你開始了每天的例行公事:

  • 在團隊的 Slack 頻道上,禮貌性地 tag 同事:「哈囉,有空可以幫忙 review 一下這個 PR 嗎?🙏」

  • 在 PR 的描述裡,補充更多的細節,深怕別人看不懂。

  • 最不得已的時候,你可能會直接走到同事的座位旁,展開「溫情攻勢」,直到他打開你的 PR 頁面。

看起來問題解決了,對吧?你的 PR 終於被合併了。

但詭異的是,下週,下下週,同樣的戲碼不斷上演。

你發現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在「提醒」和「等待」上,而不是在創造價值。
我們好像解決了眼前的這個 PR,卻從未解決「PR 總是沒人理」這個根本問題。

我在書中找到了脈絡《本質思考: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,解決困境》,才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我們沾沾自喜的「解決方案」,其實都只是在「治標」,從未觸及「治本」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1003/201244629DnitP7OsS.png

為什麼思考了,答案還是很爛?

《本質思考》開篇就拋出一個尖銳的問題:「為什麼思考了之後,還是會出現解決不了問題的爛答案?」

作者平井孝雄直指要害:「因為,人並不會深入思考。」

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節省能量,喜歡走捷徑。
當面對問題時,我們下意識會選擇最直覺、最省力的方式去應對,而不是花費心力去挖掘冰山下的真正原因。

作者將這些阻礙我們看清問題本質的思維捷徑,歸納為九個「思考慣性」

阻礙你深入思考的九個陷阱

這九個思考慣性,就像九個思想上的陷阱,讓我們在問題的表層不斷打轉。

初階的思考慣性:最常見的反應式思維

1. 症狀導向思維 (Symptom-Oriented Thinking)

這是最經典的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。

  • 看到 Bug → 二話不說,修復 Bug

  • 看到網站性能變慢 → 立刻想辦法優化單一查詢

  • 看到團隊成員吵架 → 趕快當和事佬,調解衝突

這種思維只專注於消除「症狀」,卻沒想過症狀背後的原因。
Bug 為何會產生?是流程問題還是能力問題?網站變慢是架構問題還是流量暴增?

2. 線性思維 (Linear Thinking)

習慣將問題簡化為「單一因果關係」。

  • Code Review 慢 → 一定是同事太忙了。

  • 專案延遲 → 一定是時程估算不準確。

  • 團隊效率低 → 一定是我們用的專案管理工具不夠好。

但真實世界是複雜的系統,問題往往是多個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,而不是一條直線。

3. 急於求成 (Rush to a Solution)

在壓力下,我們總想找到「速效藥」。

  • 遇到技術難題 → 馬上到 Stack Overflow 複製貼上最高票的答案,不管適不適合。

  • 遇到流程問題 → 選擇最簡單的修補方式,例如「我們多開個會吧!」

  • 結果:飲鴆止渴,暫時緩解了焦慮,卻埋下了更大的技術債或管理債。

進退兩難的思考慣性:想太多卻原地踏步

4. 完美主義陷阱 (Perfectionism Trap)

「如果不能一次性完美解決,那就先不要動。」

因為害怕方案不夠周全,或擔心改動會引發新問題,結果在過度的規劃與分析中錯失了解決問題的時機,導致問題惡化。

5. 選擇困難症 (Analysis Paralysis)

面對多個選項時,陷入無止境的分析與比較,遲遲無法下決定。

  • 要選 Vue 還是 React?

  • 要用微服務還是單體架構?

  • A/B Test 的數據要收集到多精確才能做決策?

    過度分析導致行動癱瘓,這本身就是一種糟糕的決策。

停在思考入口外的思考慣性:被經驗與權威綁架

6. 經驗主義陷阱 (Empiricism Trap)

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。

「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,沒問題啊!」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?但市場在變、技術在變、團隊在變,用舊地圖是找不到新大陸的。

7. 權威崇拜 (Appeal to Authority)

盲目地追隨「業界最佳實踐」或「大廠解決方案」。

Google 用了微服務,我們就該用嗎?Netflix 做了混沌工程,我們需要嗎?
不經獨立思考,直接照搬權威的答案,往往會水土不服。

8. 情緒化決策 (Emotional Decision-Making)

決策不是基於客觀分析,而是個人好惡。

「我就是不喜歡這個框架!」
「我覺得那個同事的提案很有問題!」
當情緒主導了判斷,我們就離問題的本質越來越遠。

9. 認知偏誤 (Cognitive Biases)

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有許多 Bug。

例如「確認偏誤」,只看見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;或是「從眾效應」,因為大家都這麼做,所以就跟著做。
不了解這些偏誤,我們就會在不自覺中做出有偏差的判斷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1003/20124462RA8m4VqUH3.png

承認吧,我們都在治標

讀完這九個思考陷阱後,我背後一陣冷汗,發現自己幾乎每個都中招了。

回頭看那個讓我困擾已久的「Code Review 拖很久」的問題,我的所有「解決方案」,完美地體現了前三種思考慣性:

  • 症狀導向思維:看到 Review 慢(症狀),就去提醒(處理症狀)。

  • 線性思維:我認定 Review 慢的原因「就是」同事太忙。

  • 急於求成:我的方法(提醒、催促)是最快、最直接的,但也是最沒用的。

結果就是問題暫時被「處理」了,但根本原因:
「為什麼大家不願意或沒時間做 Code Review?」
「現行的激勵機制是否忽略了 Code Review 的價值?」
「我們的流程設計是否讓 Review 變得困難?」
——這些深層次的問題,從來沒有被觸及。

於是,我只能日復一日地扮演那個「PR 提醒小天使」的角色,耗費心力,卻沒有帶來任何實質的改變。

改變,從診斷問題開始

意識到自己身處陷阱,是走出陷阱的第一步。這九個思考慣性,就像一份「思維體檢表」,幫助我們診斷出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盲點。

除了知道了「為什麼我們做不好?」之外,更關鍵的問題是:「那要如何才能做好?」

要真正做到「治本」,我們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框架來透視問題的本質,找到藏在冰山下的結構性原因。

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們將一起探討《本質思考》的核心武器——來自 MIT 的「模式」與「物力論」思考法,學習如何像偵探一樣,從混亂的現象中,剝絲抽繭,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。

#本質思考 #問題解決 #系統思維 #根本原因 #深度思考 #軟體開發 #ITHome


上一篇
【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】Day18 為什麼聰明的你,會做出笨決策?
下一篇
【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】Day20(框架篇)學會 MIT 的系統思維:用「模式」與「物力論」看透問題本質
系列文
【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】私心大分享24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